<ruby id="5heaz"><sup id="5heaz"></sup></ruby>
<rp id="5heaz"></rp>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歡迎訪問教育之聲網
滾動新聞:
首頁 > 要聞 > 正文
見字如面,這樣的書信好美!
2017-02-28 09:44:29   來源:教育之聲網   

  【教育之聲網2月28日消息】一檔以讀信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在雞年伊始成了網紅,被譽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喚起了不少人難以割舍的情懷。

  《見字如面》中讀了一封畫家黃永玉寫給戲劇大師曹禺的信,黃永玉在信中直言,“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里。”批評得如此不留情面,是朋友之間的真關懷,曹禺甚至把信裝裱起來反復閱讀,并回長信表示感謝。這種情感,又哪里是表情包或短短幾個字的微信能夠表達的呢?


  那些名人的家書
 

  家書不僅是親人間互道家長里短,歷史上不少名人的家信,還能刊行于世,成風化人。例如《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至今仍為人所推崇,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那些溫暖人心的名人家信。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黃昏,月已東升,坐在一排石窯洞中的我,正好修寫家書寄遠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澇,直至前天還是陰雨連綿,昨天突然放晴,今天有了好月亮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東來電,亦說是淫雨不止,不知你們那里的情形怎樣?

  ——周恩來致鄧穎超《山居中秋,對月懷人》節選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日前寄上海嬰照片一張,想已收到。小包一個,今天收到了。醬鴨、醬肉,昨起白花,蒸過之后,味仍不壞;只有雞腰是全不能喫了。其余的東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給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種粉,無人認識,亦不知喫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發風,才冷了起來,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內大小俱安,請勿念為要。

  ——《魯迅致母親》

  

  汝輩學業切宜勿荒??傄谏鐣铣31M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彼宜從實際上日用飲食求學問,非專恃書本也……你們這些孩子真是養的嬌,三個禮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學生兩三個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生不許他侵入。兩個月沒有親筆寫“孩子們”的信,你們只怕望眼欲穿了。

  ——《梁啟超家書》節選


詩里看信
 

  信息傳遞困難的時代,每一封信都顯得彌足珍貴,有時一封家書便是生死信物,從詩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書信在那個時代的分量。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江水三千里,

  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

  只道早還鄉。

  ——袁凱《京師得家書》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夫戍邊關妾在吳,

  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

  寒到君邊衣到無?

  ——陳玉蘭《寄夫》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 《一剪梅》

 

 

  古代的傳信方式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到秦末漢初,已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一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但是這種郵驛制度只用來傳遞政府公文。

  民間寄信主要是靠人捎帶,如遇急事、要事,則會請專人傳遞,少數大戶人家有家奴負責送信。

  


  書信稱謂有講究
 

  我國古代,收信人不同,稱謂用語也有所區別。

  對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對于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如朱德寫給老師李根源的信中,則稱“印泉吾師鈞鑒”,寫給老師還可用函丈、壇席;

  對于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鑒、臺右,如胡先骕給胡適的信中則謂:“適之吾兄惠鑒”;對于婦女則用懿鑒、慈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愛國人士李公樸遇害后,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寫一封信,感受久違的溫暖與愛意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有空找出一張信紙,拿起擱置已久的筆,寫給你心中重要的人,讓他們在字里行間中感受久違的溫暖與愛意,也是寫給自己,提醒自己記得不時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和同行的人。

  

相關熱詞搜索:見字如面 書信
相關評論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要鏈接 | 教育之聲簡介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郵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備12037710號 | 總機: 010-88687877 | 傳真: 010-88682677
本網站所刊登的教育之聲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教育之聲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Powered by PHPCMS V9.6.0 © 2015
制服丝袜亚洲综合无码
<ruby id="5heaz"><sup id="5heaz"></sup></ruby>
<rp id="5heaz"></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