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芝,北師大實驗中學德育副校長
成功的標準有差異,況且是有結果的、階段性的,只有成長才是持續性地發展。-——楊文芝
【教育之聲網11月7日消息】和北師大實驗中學對外表現出來的低調不同,它坐落于北京地皮最貴的西單商業圈,但這也和它的內在相襯,2016年高考,實驗中學的文、理科平均分再一次位列北京市榜首。在這所學校里,上清華、北大不是佼佼者的目標,而是超過半數學生切實做到的事。
對于大多數接受應試教育的學生而言,一紙錄取通知書就是人生前18年所有努力方向。高考結束,人生流于迷茫,于是他們帶著疑惑、帶著過度自由、帶著欠缺的管理能力步入了大學。
生涯教育之所以有魅力,正是因為它不單單顧于眼前,更不著眼于高考,而是面向未來3年、7年、15年乃至30年后的人生。這是實驗中學德育副校長楊文芝已經做了多年的事兒。
楊文芝并不像普通的理科老師那樣不善言辭,對于生涯教育她會娓娓而談,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實驗中學的學生真的很棒”。
聊到開展生涯教育的目的時,她說:中國人比較心太強,為什么有些小店老板很幸福,而有錢有權的某些人并不幸福,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我想在13~18歲這個三觀逐步形成的年紀告訴學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幸福的生活。
提升國人的幸福感,或許楊文芝認為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談起這些她甚至表現得有些含蓄。但是生涯教育在校園內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某項有關學生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實驗中學是最高的。
回歸社會,才能找到自己
人最終要在社會里生存,如果學習這件事將孩子和社會完全割裂、將當下與未來完全割裂,無疑會阻礙他們的眼界和發展性思維,他們對社會的認知不應該局限于上下學經過的那幾條馬路。因此,生涯教育要讓學生走近社會。
網絡上常有人哀嚎: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報志愿腦袋里進的水。不少人畢業后走向了工作崗位,才發現事與愿違,家長一手包辦志愿更成了楊文芝的心痛。究其原因,其實是面臨未來選擇時,孩子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社會上都有什么。
于是,學校帶著這些孩子走向企業,去IBM、去大唐、去工行、去檢察院……去實地了解工程師、銀行家、檢察官的工作,有些孩子歡天喜地有了志向,成績從年級200名一躍至50名,有些孩子恍然大悟堅決不要過敲代碼的日子,于是再去尋找新的目標……
孩子們的變化和感受讓楊文芝驚喜地發現,職業體驗可以快速地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工作世界,認識自己的興趣在哪里。
她說,讓學生們設想N年后的自己,意圖并不是讓一個中學生現在就想好以后要做什么,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清晰地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分析自己的優勢、不足和可利用的資源。
“生涯”本身是提供一種找方向的過程,孩子越早意識到要認知自己,受益就會越多,倘若人至中年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未免有一些遺憾。
為了這個目標,實驗中學還搭建了眾多平臺讓學生發揮所長。在學生自發形成的100余個社團里,他們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動漫社、定向越野社、商務社……學生可以在各個社團里鍛煉自己的能力、尋找自己的興趣,逐漸地發現自己其實不喜歡寫作而喜歡講演,或肢體協調欠缺但組織能力極佳。
“當他們參加社團是為了提升自己日后某方面需要用到的能力時,就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做跟自己興趣有關的事情,人就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人就有自信,就會有成長。”楊文芝看中的正是這種成長的過程。
公益讓人成為公民
在了解了社會和生活之后,楊文芝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一些事。也就是鼓勵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公益。
在個人生涯中,每個人都是多角色的,是子女、是學習者,在未來還會是伴侶、是父母、是持家者,但我們始終是一名社會公民。如何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好公民?公益就是體現公民的一種方式。
實驗中學的公益不是簡單讓學生拿父母的錢做募捐。學生會幫助“瓷娃娃”(脆骨病患者)賣畫,會去支教,會用學校給的啟動資金賺取更多的錢支援災區。
“沒有錢就去支教、募捐,有了錢就拿出一些幫助別人。”楊文芝說,在真正參與了公益活動后,會發現錢其實不是問題。相反,楊文芝不提倡學生用物質來支援貧困校,她為學生們提出的思考是:“做公益,轉身之后,留下了什么?”更重要。
太多的公益在給不發達地區的孩子留下創傷,讓他們羨慕城市里孩子的生活,怨恨自己為什么沒有生在更好的地方,也不再喜歡上課方法傳統的教師。
楊文芝告誡實驗中學的學生們,要真正幫助到別人,而不是激起比較心。譬如代替教師照看學生晚自習、指導學生功課、傳遞環保理念等,解放了老師也幫助了山區校的孩子們。
公益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是深刻的,楊文芝說“很多次支教后,學生都會有無奈,因為他們改變不了現狀,會有糾結,因為之后那些孩子的生活又會恢復原樣。當他們去看望生病的孩子時,他們會感受到自己健康的來之不易,會珍惜、會感恩生命。他們能看出那些孩子眼神中的純粹,而不是自己的優越。”
讓所有人欣慰的是,學生們自發地把公益堅持了下來,為支教的學校提供了更多援助,也想方設法幫助更多生病的孩子,他們在有意識地去做更多事幫助更多人,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有了存在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有一桶水,就拿出一杯水來幫助別人”,大力推廣公益活動,是實驗中學重要的生涯教育,也是服務性學習的落地。
生涯教育讓應試學生走得更遠
從百團大戰到學生會競選,從豐富的社團、公益活動,到運動會、春游、文化節,似乎實驗中學的每一位學生都分身乏術,參加這些活動的同時,該怎樣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
“成績是水到渠成的”這是實驗中學校長蔡曉東的金句,副校長楊文芝在認可這句話的同時,也認可了應試教育的必要性。她介紹到,應試教育應該是嚴謹的,學校的每一位老師在技能、投入、科學性上都做得相當出色??蓷钗闹ヒ蔡岢?,“應試”雖然是一種傳遞知識的過程,但只接受應試教育的孩子,在未來走不遠。
她舉了中國女排的例子,應試就像是技術、戰略部署和分析對手的過程,素質就像是球隊凝聚力、集體榮譽感、高標準的追求、臨場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如果沒有后者,女排難以坐上冠軍之位。
這也像是兩個同樣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生涯教育后的孩子可能對建筑學充滿了熱情,有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而另一個若只以錄取通知書為奮斗終點,在大學里必定迷茫,這恰恰是很多學生的現狀。
楊文芝對成長的重視,讓她從不認為“學霸”是教育的成功之作。她說成功的標準有差異,況且是有結果的、階段性的,只有成長才是持續性地發展。
在生涯教育中,有人只注意學生在“業余”生活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但卻不曾看到孩子視野、格局和情懷的變化。那些“業余”培養出的時間管理、壓力管理、學習效率提升、學習動力激發都會伴隨著孩子的生活延續至方方面面。無論是意志力還是心態,其實都更利于學生考試和學習。
真教育要了解真需求
為了生涯教育,實驗中學前無古人地編寫了一本《高中生涯規劃》校本教材。楊文芝拜訪了臺灣研究生涯輔導的金樹人教授和美國黃天中教授等十幾位教育學者,但是第一版教材的編纂成果并不理想,過多的知識點讓學生們難有興趣。
楊文芝回憶,相對于“沒路找路”來說,人的理念轉變更艱難。要撕碎學科體系,建立起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教學內容,這中間要經歷許多調研和爭吵才能實現。
楊文芝找來了研究生做研究、出報告,按照學生的要求重新編寫教材。學生需要身邊的榜樣,就把教材中李開復的名言替換成師哥師姐的故事;學生有可能面臨隔輩親屬逝世,那就在課堂觀影出現死亡畫面時停下來,共同討論如何面對生死;學生有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沖動,就正視起這個問題,告訴大家如何和異性相處……每一個細節都是學生的訴求,這樣的生涯教育才能給予學生真的幫助。
楊文芝笑言,她由此總結出了四句“真”言:了解真需求、解決真困惑、給予真指導、促進真成長。
“做真教育,真做教育”,蔡曉東校長的另一句名言早已深化在實驗中學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做公益還是編寫教材亦或是學校建設,“真”都是重點。
也正是因為真,實驗中學的民主性讓外界難以想象,初次聽到“學生處老師提案在大會上被學生否決”,我想很多人都會訝異,民主在這所學校里是如此充分,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學校的建設、他們有機會發聲、有舞臺展示。
學生對學校建設的每一點建議,都來源于他們是校園的主人,而每一份學生的一級提案校領導都要限時解決,則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
這種民主、自由、平等、尊重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和老師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平和。
校長要有更寬闊的視野
實驗中學的學生是自由的,只要不觸及底線,任何事在楊文芝看來都無傷大雅。
她不喜歡高壓管理式的教育,雖然能樹立更多規矩,但學生的精神狀態會有很大區別。高壓制度下,教育者難以保證學生脫離了枷鎖是不是依舊自律。
楊文芝提倡“慎獨”,也就是在自己獨處時,行為是什么樣的,還是不是遵守紅綠燈,還是不是人走場凈?對此,她自豪地說:“實驗中學的學生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當沒有了制度的枷鎖,人的行為就會是自覺行為,你若當他是優秀的,他會努力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這是楊文芝在坐出租車時的悟出的道理:司機師傅告訴她,去掉了隔離鐵窗工作才更加安全,因為沒有外界保護的狀態下,拉乘客會更謹慎。
楊文芝說,校長要有更寬的視野,要多學圈外的東西,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譬如出租車司機給予她的制度啟發、譬如營地教育給予了生涯課程體驗式學習的啟發,就連日本旅游過程中的一頓飯,楊文芝也能分析出日本人心態平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