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5heaz"><sup id="5heaz"></sup></ruby>
<rp id="5heaz"></rp>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歡迎訪問教育之聲網
滾動新聞:
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上海復旦大學高材生投毒案引發人的思考
2014-02-19 08:48:16   來源:教育之聲網   

  【教育之聲網2月19日消息】“對這個判決,我有點意外,我之前個人預測的是死緩。”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教授說。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月18日對“復旦投毒案”依法公開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3年4月,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因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年僅28歲。

  檢方認為,被告人林森浩因瑣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殺人,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社會危害極大,罪行極其嚴重。林森浩到案后雖能如實供述罪行,尚不足以從輕處罰。

  怎么看待“復旦投毒案”?本案給我們哪些啟示?大學生宿舍關系如何處理?如何防止宿舍摩擦導致惡性犯罪事件發生?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毒性思維”引發的沖動

  法庭上,說及投毒緣起,林森浩供述,黃洋曾戲稱欲在即將到來的愚人節“整人”,便產生整黃洋的念頭,并由此實施投毒行為。他說,自己和黃洋關系一般,且無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間“有些看不慣”。在他看來,黃洋聰明,勤奮好學,很優秀,但有點自以為是。

  “‘復旦投毒案’不是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后一起大學宿舍投毒案。”姚建龍說,“盡管林森浩已經成年,但因瑣事糾紛而毒殺同窗室友,這樣的殺人動機令人費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森浩的不成熟。”姚建龍解釋說,林森浩一直在學校學習,還沒有跨出校門進入社會,社會經驗與社會交往技能欠缺,社會化尚未完成。林森浩因成績優異保送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其成長可謂一帆風順,這樣的學生往往具有青少年叛逆期延后或隱匿的特點,通常缺乏挫折體驗,心理發育往往也不成熟。從這個角度看,這起案件屬于典型的青少年犯罪范疇。

  提及“復旦投毒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想到了一個詞“毒性思維”。“就是對自己認為不好的事情反復咀嚼。剎不住車,越想越壞。有些芝麻大的事情就被放大成西瓜大,最后根深蒂固。”許燕認為,毒性思維如果無法調整,對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內心會放大處理,一旦爆發,容易使人的行為失控、沖動,做事情就不考慮后果。

  “有些人自身性格有不足,比如性格過于內向,有時候封閉,易記仇,思維固著、沖動,有可能會在某一時刻做出過激反應。”許燕說,“依間接判斷,林森浩應該很清楚投毒產生的后果,但當時在‘毒性思維’的驅使下,有可能產生沖動行為。”

  人格教育缺失的惡果

  林森浩一直是家里人的希望,卻因聽話,在少年時極少受到父母的引導,缺乏對其個性的培養和關注。中學時代的林森浩沉默、害羞,卻一直是全校“最優秀的那幾個孩子”,對成績有些過分執著,常??荚囈唤Y束,就在宿舍自責,抱怨狀態不佳。在研究生階段,他發表了8篇核心期刊級別論文,其中第一作者占到 5篇之多,同時還兼任學生會副主席。雖然在學生工作和學術上表現突出,林森浩留給人最深的印象還是“沉默”,甚至“古怪”。

  “我國社會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觀念,只要拿到高分這個孩子就是全面優秀的。能進入北大、復旦,難道這個孩子還會有問題嗎?學校除了教授知識,更應該關注學生人格、身心健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目前我們的道德教育不足,忽視個體層面的道德教育,一些學生自我中心,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許燕認為,目前的高考分數決定一切,也突顯了人格教育的不足。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現在卻變成了技能教育,如果有一技之長,如彈琴、繪畫等,其實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忽視了人格的成長與培養。

  “大家高度關注同寢室室友的關系,暴露出大學寄宿制教育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熊丙奇說,國外高校本科生中低年級學生寄宿,高年級學生或者研究生一般不寄宿。“相比之下,我國的寄宿制,只提供了一個宿舍,而缺乏相應的寄宿制教育”。

  “‘復旦投毒案’中,林森浩與黃洋關系不和,具有公開性,林森浩準備及實施投毒殺人的時間也不短,但都沒有及時得到干預,突顯了高校危機干預機制的不健全。”姚建龍說。他認為,現在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與家庭環境的差別,宿舍出現了貧富、階層的分化,比如裝不裝空調涉及收費不一樣,這些都讓同學關系微妙起來,使學生關系的處理更加復雜。

  不要妖魔化宿舍關系

  “一定不要妖魔化大學生宿舍關系。”姚建龍說,盡管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宿舍關系還是不錯的,要注意每個時代大學生的室友關系都有那個時代的特點。熊丙奇建議,可對高校寄宿制進行整體改革,重新思考是否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不一樣的管理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正在探索書院制的管理方法。輔導員與學生同住學生宿舍,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楊艷紅是孟憲承書院的輔導員,據她介紹,為了讓學生住得舒心,在錄取名單出來后,孟憲承書院就請志愿者對新生進行標準化的電話調查,涉及“早睡還是晚睡”、“有沒有睡眠困難”、“是否有哮喘或其他敏感問題”、“宿舍里是否需要安裝空調”等問題,然后根據問卷反饋分配宿舍。新生入學后,還給新生們配備了108名由大二學長、學姐擔任的“學導”。每位“學導”聯系2個寢室的8名新生,在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也能夠在寢室或同學間有矛盾的時候,第一時間起到潤滑作用。

  許燕認為,既不要積累矛盾,也不要過度防御,在人際交往中,不要出現極端化的言行,說一些發狠的話容易激怒對方,從而引發過激行為。“其實,同學之間本來沒有這么多沖突,大家能住在一個宿舍,是一種緣分。”許燕說。

  在心理教育方面,許燕建議,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覺知能力,增加人際交往的彈性;培養人格的宜人性品質,與人為善,和諧相處。

  “大學生都是非常聰明的,只要告訴他們怎么做是對的,他們就會朝著完善自我的方向走。”許燕說,“只是有時候,他們沒有這個意識,如果他們意識到,人際矛盾化解能力對自己的發展是有利的,他們就會積極改善。”
 

相關熱詞搜索:上海復旦 大學 高材生
相關評論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要鏈接 | 教育之聲簡介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Copyright ? 2000-2012 cedcm.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郵箱:edu@cedcm.com.cn | 京ICP備12037710號 | 總機: 010-88687877 | 傳真: 010-88682677
本網站所刊登的教育之聲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教育之聲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Powered by PHPCMS V9.6.0 © 2015
制服丝袜亚洲综合无码
<ruby id="5heaz"><sup id="5heaz"></sup></ruby>
<rp id="5heaz"></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