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們在交朋友和與人交往的時候都會說到要講究責任。說到責任,我想到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是來自于江西省,被大家譽為“江西中學第一名校”。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里非常的榮幸請來了這所學校的校長,那就是來自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湯賽南先生。歡迎您!
江西師大附中校長湯賽南
湯賽南:謝謝小璐。
主持人:我知道,咱們學校有一個校訓,是做有責任的中國人。首先我想問一下,我們的這個校訓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為什么要用這樣的一個校訓?
湯賽南:謝謝小璐,咱不敢說是江西第一名校。因為各個學校都各有千秋,咱們還要向省內外學校學習。這個校訓是我01年的5月份當校長以后提出來的,當時我考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好文化。我考慮文化和教育是這種關系:就是教育是文化之子,文化是教育之母。
我感覺文化是辦學校的源頭,當時我就把這學校文化當做第一件事情來做。作為學校文化,它的核心首要是確定校訓,然后圍繞著校訓展開一系列的學校文化建設。這個校訓的提出,當時我確實就很快就提出來,提出來以后又跟咱們學校成立的一個師德師風校園文化建設小組進行探討。
和這樣一批飽學、有志于對咱們學校的建設以及懷有對教育的熱愛的同事在一起,經過反復的商量以后,半個月20天,最后咱們一個月之內就確定了。那為什么叫有做責任的中國人呢?它就是說,咱們辦學就是為了育人,所以離不開這個人字。咱們國家的習俗是以人為本,在學校以生為本,所以這個好像跨越走到前面去了。
當時校訓有兩個思想支柱:第一個是“愛國”這個理念,中國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真正優秀的中國人;第二個思想支柱是“責任”,就是一個做對自己,然后才會對周圍,最后對社會能夠負起責任、擔當責任這種使命。
剛開始在我的周圍,同事們包括些領導對這個還很不習慣、也很不認同,爭議很大,可以說大有吞滅之勢,但是我堅持了,因為這句話的思考其時是很多很多年了。我當老師30多年了,當校領導也許多年了,逐漸被學生喜愛,后來得到專家和各省領導的認同。
現在學生到大學去以后,第一件事情告訴新的同學和朋友,我很自豪的告訴你來自于什么學校,我要更驕傲的告訴你我母校的校訓。所以后來許多同學、專家、領導對這個校訓,都有他們自己更好的闡述,把這個校訓的內涵挖掘得更深,拓展得更寬更豐富。你看他第一個字和最后一個字“做人”,咱們辦學教書育人,就是要教學生怎么做人,做一個能夠對自己、對周圍、對社會負起責任,能夠擔當中華振興的一個優秀的中國人。